惠州端午:特色粽子風味情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駱國紅

        ●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駱國紅 侯縣軍 洪鵲兒 通訊員張惠琴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泵糠甓宋,粽子是家家戶戶餐桌上必備的美食,軟糯的糯米搭配風格多變的餡料,葷素不拒,咸甜皆喜,小巧精致的外形,層次豐富的口感,咬上一口就讓人欲罷不能。

        作為端午節餐桌上的傳統美食,粽子深受男女老少的喜愛,但受文化習俗差異的影響,粽子的口味甚至形狀風格各異。在端午節到來之際,且隨惠州日報記者開啟端午尋味之旅,探尋惠州特色粽子風味情。

      橫瀝梅姨粽子店的店員在包梅菜扣肉粽。 本組圖片(除署名外) 惠州日報記者朱金贊 實習生田瀅 攝

        特色粽1

        梅菜扣肉粽 惠州“特產”與傳統美食融合

        端午前夕,位于市區下角的橫瀝梅姨粽子店,幾位包粽子能手忙個不停,前來購買粽子的市民絡繹不絕。這家粽子店出品的各種口味粽子深受消費者青睞,尤其是梅菜扣肉粽,推出不到一年時間,已成為店里一大招牌和特色。

        橫瀝梅姨粽子店老板曾運梅是惠城區橫瀝馬坌村人,1999年她擺攤做起了粽子生意,因為用料新鮮講究,再加上特制醬料,她制作出來的大肉粽、蛋黃粽深受街坊們喜歡,店里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幾年前,曾運梅的兒子駱文原“接棒”經營粽子店,在傳統口味的基礎上,他推陳出新,推出了梅菜扣肉蛋黃粽、梅菜餃子等美食,讓家鄉特產跟傳統美食完美融合,也讓端午傳統美食文化煥發新的“枝芽”。

        “惠州梅菜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身為土生土長的惠州橫瀝人,如何為家鄉特產梅菜賦予新的內涵,作為年輕一代,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瘪樜脑f,去年貴州茅臺與瑞幸咖啡合作推出的“醬香拿鐵”刷爆了朋友圈,也給了他啟發和靈感,萌生了制作梅菜扣肉粽子的想法。有了想法,說做就做。去年他精選少鹽的梅菜心加以特制的醬料,再配上腌制過的大塊五花肉、咸蛋黃,包出來的粽子既有梅菜獨有的清香爽口,又有五花肉的細軟、糯米的軟糯,咬上一口,梅菜和肥瘦相間的五花肉,混合著糯米在口中相融,香氣撲鼻,齒頰留香,深受顧客歡迎,成為店里的招牌產品。

        在創新口味的同時,駱文原還利用短視頻宣傳、網絡直播等方式,店里的生意越做越紅火,不光周邊的食客聞香而來,還拿到了上市企業、國企、事業單位的訂單,每天出貨量達四五萬個,其中梅菜扣肉粽銷量約占三分之一。

        駱文原表示,為滿足市場需求,今年他們還計劃擴建標準生產廠房,提高生產能力,將粽子事業越做越大的同時,研發更多與梅菜相關的特色產品,為家鄉農產品(梅菜)代言。

      水口澳背村的村民正在做阿嬤粽。

        特色粽2

        澳背阿嬤粽 美味又富農

        在惠城區水口澳背村,村民逢年過節都會親手制作美食款待客人和贈送親朋,如年糕、炸豬肉、粽子等,并冠以“奶奶”之名,如阿嬤年糕、阿婆炸豬肉、阿嬤粽,頗具兒時味道、鄉土氣息。尤其是阿嬤粽,這是在澳背村老奶奶、阿姨們手中代際傳承的美食。心靈手巧的澳背村婦女都會制作阿嬤粽,女孩子從小跟著長輩學習,耳濡目染,也學會了做粽子。

        一個阿嬤粽,從泡米開始到新鮮出爐,這個過程需要十個小時,且是純手工制作。澳背村的阿姨們分工協作,一部分人浸泡粽葉、洗凈糯米、腌制豬肉,大部分人主攻包粽:快速挑選幾片洗凈的粽葉折成漏斗狀,逐一往里放入調制好的糯米、紅豆、肥瘦相間的豬肉、泛著油光的咸蛋黃,再用粽葉和麻繩將粽子裹緊實。另外一頭,身體強壯的男性村民將裹好的粽子放進高壓鍋或柴火鍋蒸煮。

        阿嬤粽的美味,除了歸功于村民的嫻熟手藝、火候把控,選材也是關鍵,從糯米、紅豆、綠豆、麥豆、豬肉到咸蛋黃,每一種食材都要求新鮮、地道。天時地利人和,方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粽子。

        阿嬤粽的形狀也較為講究,用箬葉咸水草扎成四角形,使得煮熟的粽子外觀棱角分明,米粒晶瑩剔透。

        阿嬤粽深受周邊村民喜歡,使得澳背村榮膺“香粽之鄉”的美譽。不過,阿嬤粽多年來只在村民的親友之間贈送流轉,并沒有走向市場。

        這一情況在去年端午節前悄然發生改變。隨著短視頻和直播的火爆,澳背村婦聯主席、90后村干部嚴敏積極“觸網”,以“農產品推介官”的身份將阿嬤粽推銷出圈,并聯手本地網紅成功將阿嬤粽“捧紅”。去年端午節期間,阿嬤粽在高峰期單日銷售達上萬個,銷售額達到50余萬元,帶動4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提升了知名度。

        此外,澳背村結合本地特色,大力挖掘阿嬤粽等特色農產品,積極發展“一村一品”,攜手設于村內的惠州市昌元種養專業合作社,探索產業化、規模化生產,帶動村民發展富民產業。今年端午節,麥豆、紅豆、綠豆三種蛋黃咸肉粽,堿水粽等產品供不應求,不少游客、網友專程來到澳背村購買。

      羅觀明家的灰水粽訂單不斷。 惠州日報記者洪鵲兒 攝

        特色粽3

        高潭灰水粽 美味傳百年

        端午節前來到惠東縣高潭鎮,便能看到街頭巷尾的店鋪門前都掛著一大捆一大摞小巧可愛的粽子,粽香、柴火香撲鼻而來。人們一邊忙著招呼自駕采購的客人,一邊將電話預訂好的粽子按斤裝箱交給快遞公司運送。“高潭灰水粽很受歡迎,若沒有提前預訂,便有可能會遇上空手而返的情況。”店家張大叔說。

        盧先生一家專門從汕尾海豐縣開車到高潭鎮采買灰水粽,“我們是開便利店的,每年都來這邊采購,這邊的灰水粽口感很Q彈,特別受歡迎。前幾天買了500斤灰水粽回去,明天凌晨還需要再過來運新鮮出爐的300斤!

        高潭灰水粽為何如此受歡迎?據當地村民介紹,高潭灰水粽從清代開始流傳,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傳統制作方法需要在制作灰水粽前,砍下一種叫“布驚”的植物晾干,待到端午節前,燒成灰后,把水煮開后淋到灰里沉淀,過濾后把灰水倒進洗好的糯米浸泡4至5個小時,用粽子葉包好后的粽子用柴火煮13個小時以上起鍋即成。新鮮出爐的灰水粽晶瑩剔透,圓潤飽滿,一口咬下去香甜軟糯,蘸上黃糖、蜂蜜等輔料,別有一番風味。高潭地區的灰水粽特別之處在于,口感佳,品質好,吃起來柔韌而不膩口,被稱為“果凍般的粽子”,因此廣受歡迎。

        灰水粽在高潭除了應節食用,還成了當地村民增收的產業,高潭的黃洲村有多個粽子專業戶,羅觀明便是其中一位。

        “每年農歷二月就開始裹粽子,端午節前后制作大量灰水粽銷往深圳、惠城、汕尾等地,還有客人會提前一天住在高潭,等著第二天買到新鮮出爐的粽子。一直到農歷八月還會有少量訂單!绷_觀明介紹,制作灰水粽關鍵在于要選用品質好的純糯米,品質低的糯米做不好;另外,在大鍋中蒸的時間要足,這樣才能保證粽子熟透,且色澤均勻通透。當前,高潭灰水粽也正以獨特的風味和傳統的工藝,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在潼僑歸僑之家,歸僑們正忙著包粽子。

        特色粽4

        長長越南粽 串起歸僑心

        在仲愷潼僑鎮,居住著許多越南歸國華僑,他們一直保留著民俗傳統,每逢端午節都會包粽子、吃粽子。在傳承中,大家又把越南當地的飲食特色融入進來,形成了別具風格的歸僑特色美食。

        近日,記者來到潼僑歸僑之家,歸僑們忙得不亦樂乎,只見他們疊好粽葉,鋪上糯米,再鋪上一塊長長的腌制過的豬肉,最后再鋪上糯米,裹好一圈一圈綁上竹篾。這種粽子長30厘米,有成年男子手臂粗,外形像枕頭,也被稱為“枕頭粽”,而越南歸僑則稱之為“大粽”。

        “每年端午、春節,我們都會包越南粽,慶祝傳統節日!痹侥蠚w僑李昌裕告訴記者,在潼僑流傳的越南粽主要有圓條形的長粽和四方形的方粽,取“天圓地方”之意。

        李昌裕今年70歲,1978年從越南歸國,40多年過去了,這些兒時的美食記憶仍在,每到端午、春節,他和其他越南歸僑都會聚在一起,包越南粽,回味兒時的味道。

        不過,制作越南粽過程并不簡單,用料方面也尤為講究:越南長粽使用的是大如蒲扇的粽葉;糯米要采用泰國糯米,包粽子之前要用水浸泡半小時,再用鹽、花生油攪拌均勻,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則放入攪碎的紅藍葉子和胡椒粉加以腌制,不僅能讓粽子的色澤更好看,還帶有越南咸肉粽特有的香味。而這個紅藍葉在越南歸僑家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

        越南粽制作過程也尤為費時。包好的粽子烹煮之前要先用水清洗一遍,再放入鍋中煮上至少16個小時才能出鍋,這樣粽子才更軟糯更有粽味。做好的長粽既可以切成片拿來煎,也可以切塊加熱吃,是越南歸僑逢年過節期間必不可少的一道桌上美食。

        記者了解到,為弘揚僑鄉傳統文化,宣傳僑鄉特色美食,每年端午時節,潼僑鎮都會聯合歸國華僑發展協會,組織歸僑僑眷制作越南長粽600條,免費分派給80周歲以上歸僑和困難歸僑等,讓大家共享節日喜慶。

      編輯:羅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