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建筑業產值增速連續十季度全省居首
上半年全市建筑業產值284.9億元比增28.2%
●惠州日報記者邱若蓉 通訊員羅杰
2023年時間已過一半,惠州市建筑業曬出了“半年答卷”。經統計部門核定,今年1~6月,惠州全市建筑業產值284.9億元,同比增長28.2%,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近年來,惠州著力推動建筑業做優做強,在培育骨干企業、規范市場管理、強化建設項目管理等方面持續發力,全市建筑企業數量、質量和經營額全面提升。我市進一步優化建筑市場營商環境,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構建成熟完善的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環境,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增長點。
提升質量
一級資質企業增至55家
當前,惠州正處于經濟高質量跨越發展的黃金期,加速推進“2+1”現代產業集群和“3+7”產業園區集聚發展。產業項目、城市基建增多也為惠州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帶來機遇,本土建筑企業茁壯發展,更多優質市外企業不斷落戶。
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市通過出臺促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相關措施,持續鞏固好建筑業強勁發展勢頭,在做大做強上再發力,切實把建筑業培育成我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市民在選購合適住房。 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去年9月,《惠州市促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印發,從優化產業體系、推進建筑業產業綠色化發展、提高企業競爭力、提升工程質量、推動技術升級、優化市場環境等方面明確了我市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和內容。
今年,我市又進一步出臺建筑業企業扶持政策,從引進市外建筑業領軍企業,培育建筑業龍頭企業,鼓勵建筑業企業爭先創優,支持人才培育、發揮人才引領作用等方面進行扶持,提升建筑企業在惠發展信心。
在政策與環境的雙重利好下,我市建筑行業快速增長。經統計部門核定,今年1~6月建筑業產值284.9億元,同比增長28.2%,增速排名全省第一,這已是我市連續十個季度在全省保持首位。施工總承包高資質建筑業企業培育保持持續增長態勢,2020年以來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的企業從20家增加到55家。
培育企業
納統企業數量增至917家
目前,在重點工程項目方面,我市建筑企業與市外的“中字頭”央企、大型國企等施工企業相比,綜合實力存在一定差距,整體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體現在數據上,上半年,全市建安投資1188.38億元,同比增長13.8%,增速居全省第三。對比建筑業產值,兩者雖都是按建筑工程、安裝工程等計算而來,但建筑業產值中未包括外市企業在本地的建筑活動。
惠州樓盤。
可以看到,本土企業在參與惠州產業項目建設中還大有空間。這也是我市建筑業近期和未來高質量發展的重心:著力培育本土建筑業龍頭骨干企業。
該負責人表示,事實上,在保持建筑業產值領先的基礎上,近年來我市一直在大力培育本土建筑企業,納統建筑業企業數量增至917家。
“通過‘引進來’和‘提上去’,扶持本土建筑業企業做優做強,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讓建筑企業在惠州留得住、有發展。”該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市住建局持續開展“暖企助企穩企”行動,深入企業開展調研,了解企業困難;指導企業辦理和升級資質,定向輔導具有升級潛力的企業,加快資質升級;積極組織專題培訓班,提升企業經營能力、管理效能,加快推動本土建筑業企業管理轉型升級;會同統計部門開展宣傳培訓,督促指導建筑業企業依法依規納統。
優化環境
壓縮審批時限超過35%
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是一個項目可以開工建設的“綠卡”。過去,獲取許可需要等待一段時間,企業不能進場施工。如今,得益于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已可實現“一天就發證”“拿地即開工”。
優化審批流程是我市構建更優營商環境的重要一環。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該局著力解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過程中的“堵點、難點、痛點”問題,通過壓縮審批時限,精簡審批環節、信用容缺辦理等方式,助推工程項目快速落地,打造項目審批“高速公路”。
我市創新推出一窗通辦、“周六不打烊”服務范圍延伸到法人事項等系列便民惠企政策舉措。
目前,壓縮審批時限超過35%,簡易低風險型項目審批時限壓縮至13日,新增容缺承諾辦理事項91項,實現“拿地即開工”,同時全面實施“單棟驗收”,促進項目早驗收、早投產,已累計辦理業務超36000宗。
今年,我市還將進一步壓縮項目審批時限,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分類改革,積極探索工程項目“邊建邊驗”,全力提升審批效能。
在優化審批的同時,惠州還進一步規范建筑市場秩序,提升監管服務水平,推進建筑市場誠信體系建設,積極構建公開、公平、公正的建筑市場環境。
該負責人表示,全市住建系統進一步加強房屋市政工程招投標監管,強化事中事后動態監管,嚴查違法分包、轉包、掛靠等行為,實施建筑市場和施工現場的“兩場聯動”,加強項目現場履約行為監管,對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企業,給予錄入不良行為、信息鎖定等處理。不斷加強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夯實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基礎。
接下來,市住建局將落實好扶持措施,通過政策激勵不斷壯大我市建筑市場。同時,進一步優化建筑市場營商環境,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構建成熟完善的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環境,打造推動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