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路上①| 退役軍人變身新農人:種出好果子,賣出好價錢

        編者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今年是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即日起,惠州日報結合省“百千萬工程”部署要求,聚焦鄉村振興主戰場,推出《振興路上》專欄,融合文、圖、短視頻,通過“個體反映整體”“小切口折射大變化”方式,選取鄉村振興路上的典型人物、事件,展現惠州在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等方面的具體措施和成效,用“小組圖、小視頻、小活動”講述惠州鄉村振興精彩故事。敬請垂注。

        初冬清晨5點30分,月亮還未下山,東方剛剛泛白。

        在仲愷高新區潼湖鎮新光村,一個“身影”騎著三輪車,借著月亮的余光,敏捷地穿梭在彎彎拐拐的村道上,不久就到了一片廣闊的土地,這就是新光村白香瓜種植基地。

        “嘎吱!”三輪車在田間便道上穩穩停了下來,白香瓜種植基地銷售經理李院樂麻溜下車,隨即快速將一個個筐子搬下來放在田邊。

      李院樂和村民一起采收白香瓜。

        不一會兒,來采收白香瓜的當地村民陸陸續續騎著摩托車來到田邊,李院樂開始給大伙安排上午的采摘任務,“昨天是從東邊采到西邊,今天從西邊采到東邊就可以了。”任務安排好后,村民們戴上草帽、提上果筐,開始在薄薄的晨霧中忙碌了起來。

        “今年又是好收成。”望著滿滿一地的白香瓜和緊張忙碌的村民,李院樂欣喜地說。隨后,他騎著三輪車,逐一給采摘、搬運、清洗、包裝等各個環節的工人作了工作安排。 

      白香瓜采收上來后,李院樂露出燦爛的笑容。

        “你們隨便逛逛,先和村民們聊聊,上午時間緊,今天一個搞搬運的阿叔家里有事沒來,我先去忙一會兒。”匆匆和記者搭了個話,李院樂騎著三輪車在田間忙碌著將村民采收的一筐筐白香瓜轉運到集中清洗點。 

      李院樂和村民一起清洗分類白香瓜。

        中午11時許,采收工作已經持續了5個多小時,看著基地轉運場堆如小山的白香瓜,李院樂擼起衣角,擦了擦滿臉的大汗,坐在三輪車上和記者聊起了往事。“我是2006年從部隊退役的,退役后去珠海的商超做過一段時間生鮮果蔬的供應鏈經理,積累了一些工作經驗后,2015年自己出來創業,做生鮮果蔬的供應鏈管理和相關的電商發貨。”李院樂說,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這些年農村變化很大,農村的經營模式轉變也很大,以前是憑借自己的經驗種,然后等中間商上門收購,質量價格都難有保障。現在隨著“百千萬工程”的實施,很多農村開始抱團發展,不少村都有了自己的合作社,也開始有了建立農產品品牌的意識。 

      豐收了,村民樂呵呵。

        “公司+合作社+農戶,這是我們的運營方式。我們公司到村里租地,然后進行規模化、產業化種植。當地也成立了合作社,我們帶著公司的農技專家來做示范,帶動村民一起種白香瓜,村民根據農技專家的指導進行科學種植、科學管理,我們負責兜底銷售。”李院樂介紹,目前基地第一期種了80畝白香瓜,第二期打算種100畝,畝產大概2000~2500斤,產值預估200萬~300萬元。

      清晨,村民在田間采收白香瓜。

        “很多農戶會過來看,他們很感興趣。”李院樂越說越起勁,越說越自豪。他說,自己也是從湖北農村一步步走出來的,希望未來能帶動更多父老鄉親參與到現代農業的種植生產和銷售環節,種出好果子,賣出好價錢,一起致富。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李松權 黃鑫威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