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個鄉村振興文化小院落戶惠州

      原標題:

        華南理工大學數字鄉村與文旅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主任吳志才:計劃在全省設立100個鄉村振興文化小院

        鄉村振興文化小院奏響“四部曲”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數字鄉村與文旅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首個鄉村振興文化小院在我市博羅縣長寧鎮下浪村浮生六季生態園掛牌。

        華南理工大學數字鄉村與文旅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主任吳志才教授在接受惠州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鄉村振興文化小院是華南理工大學探索鄉村振興人才“飛地”培養模式、厚植支撐“百千萬工程”人才沃土的創新實踐,計劃在全省設立100個,通過人才下鄉、文化賦能、產業升級、共同富裕“四部曲”,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更多高校智慧。

      全省首個鄉村振興文化小院落戶惠州,吳志才(右)為博羅浮生六季生態園授牌。

        奏響人才下鄉、文化賦能、產業升級、共同富裕“四部曲”

        華南理工大學數字鄉村與文旅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整合華南理工大學文化和旅游學科、建筑和城鄉規劃學科、計算機學科、經濟學科、管理學科等多學科交叉力量組建而成,聚焦鄉村振興與文旅減貧、數字鄉村與城鄉融合、全域旅游與文旅融合等領域。

        “鄉村振興與旅游可持續發展觀測點主要收集大數據和開展研究,同時反哺指導企業發展。鄉村振興文化小院是觀測點升級版,幫助地方發展產業和實現價值共創。”吳志才說,鄉村振興文化小院搭建起高校教師專家大院、多學科學生鄉創團隊、鄉村基地“三位一體”聯動模式。

        在具體運作上,吳志才表示,鄉村振興文化小院將奏響人才下鄉、文化賦能、產業升級、共同富裕“四部曲”。“人才下鄉”即高校老師和學生下鄉,他們不是全面下鄉,而是通過數字化“人腦分離飛地”模式,實現“人在學校、腦在鄉村”,并長期跟蹤陪伴;“文化賦能”即通過文化創意、美學設計、品牌營銷三個方面,比如將地方非遺項目變成創意產品,將鄉村場景、美學空間通過設計提升價值,通過品牌渠道將產品營銷出去,實現資源轉化;“產業升級”即讓鄉村經營主體實現收入增加和價值升值;“共同富裕”即通過企業盈利帶動反哺村集體和村民增加收入,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吳志才教授接受惠州日報記者專訪。

        打造一支鄉創團隊,彌補鄉村振興人才短板

        在多年的觀察調研中,吳志才發現鄉村振興中的人才成本很高,人才下鄉后,做完項目就走,沒有真正留下來。

        吳志才說,鄉村振興文化小院助力鄉村振興是人才下鄉的重要渠道,也是人才培養創新的重要改革,推動人才走進鄉村田野,將理論和實踐更好地融合起來。這也是一場“雙向奔赴、雙向賦能”的價值共創,高校專家學生幫助了地方,地方又反哺了學校的專業實踐,成為高校和鄉村聯結的一個重要抓手,也是落實廣東省百校聯百縣助力“百千萬工程”行動部署。

        吳志才說,鄉村振興文化小院賦能的對象是有運營主體的鄉村企業,特別是鄉村的龍頭企業,它們有能力反哺地方。比如首個掛牌的博羅縣長寧鎮下浪村浮生六季生態園是鄉賢返鄉創業項目,以人的創造力引領共富景區示范,其核心是“人”,以景村一體、城鄉融合的路徑來實現“共富”。鄉村振興文化小院落戶后,將長期跟蹤、陪伴成長,實現學校、企業、鄉村的價值共創。

        “實驗室將在華南理工大學全校各相關學科招募團隊,每個團隊對接一個文化小院,由專家學者帶領學生開展常態化、動態化的數據監測,同時開展田園教育、田野科研,打造一支陪伴成長的鄉創團隊。”吳志才表示,未來,實驗室將在全省建100個鄉村振興文化小院,惠州會有一定的數量,成熟一個建一個,最終形成文化小院集群,把實驗室建在鄉村大地上,使人才扎根地方,彌補鄉村振興人才短板,幫助地方可持續發展。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人物名片

        吳志才 華南理工大學數字鄉村與文旅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主任,華南理工大學旅游管理系主任、旅游發展與規劃研究院院長,也是惠州市全域旅游發展顧問和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專家智庫首批專家委員;跟蹤惠州十多年,長期深入惠州鄉鎮和農村調研,對惠州文旅產業和鄉村振興有著獨到深刻的見解;在惠州設立多個鄉村振興與旅游可持續發展觀測點,如博羅橫河上良、龍門南昆山中坪尾、惠陽良井原鄉等地,開展持續跟蹤研究。

      編輯:小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