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市林業局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不斷推進林業高質量發展
厚植生態優勢 激發綠色動能
昔日山高水遠、無人問津的荒坡早已披上綠衣,取而代之的是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8個百分點的森林覆蓋率;曾阻攔發展腳步的大山,如今已成為林業產業的搖籃,林藥、沉香等產業得到跨越式發展……翻開惠州林業成績單,一批批林業干部的奮斗足跡,也凝聚著一代代惠州林業人的使命擔當。
回望來時路,不忘初心;踏上新征程,不負使命。
為了呵護森林資源“幸福不動產”,用好“綠色提款機”,近年來,惠州市林業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全面推行林長制為抓手,持續抓好國土綠化、森林資源保護等工作,聚焦林業資源培育、管護、利用,在增綠、護綠、用綠上下足功夫,奮力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為惠州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提供堅強的生態保障。
經過一代又一代惠州林業人的接續奮斗,全市林業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發展不斷取得新進步——全市森林覆蓋率61.66%,森林蓄積量4150.85萬立方米,全市森林面積超過1049萬畝,全市林地面積超過1028萬畝,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等,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生態旅游、新業態產業得到長足發展。
象頭山林場。惠州日報記者周楠 攝
壓實責任 健全四級林長體系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全面推行林長制,不僅僅是釋放生態紅利惠及民生,更是一項有利于子孫后代的偉大工程。
去年11月起,我市正式成立市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組長由市委書記兼任,常務副組長由市長兼任,成員單位包括市政府辦公室等30個相關部門,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林業局。7個縣區也已相繼成立縣(區)領導小組,7個縣(區)林業主管部門均已成立部門領導小組及辦公室。
以全面推行林長制為主要抓手,我市認真落實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目標責任制,高質量開展國土綠化和生態修復、全面構建公園城市和自然保護地體系、不斷提升依法治林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已基本建成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林長組織體系,基本建立林長制配套制度體系,初步搭建森林資源網格化管理體系。
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林長制“一長兩員”(即林長、監管員、護林員)管理體系,其中包括各級林長5698名,護林員2488名,監管員1151名。他們陸續開展巡林工作,深入林區調研37751次,積極主動協調解決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的重大問題,合力守護惠州綠水青山,成為助力惠州生態文明建設不可忽視的一支重要力量。
“以林長制為抓手,我們將著力提升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筑牢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生態安全屏障,積極融入‘雙區’建設,扎實開展綠美惠州大行動,大力培育森林資源,強化生態修復和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林業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發展不斷取得新進步。通過推行林長制,將進一步厚植惠州生態優勢,確保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生態環境保持全省領先地位。”市林長辦有關負責人說。
據該負責人介紹,接下來我市將繼續加快推進林長制相關工作,進一步建成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林長組織體系、責任體系、制度體系,重點做好科學綠化,通過智慧平臺建設抓好森林資源監管,抓好林業產業體系發展,推動實現“林長制”向“林長治”轉變。
每到春夏時節,麻陂雞籠山梧桐花盛開。 惠州日報記者周楠 攝
擦亮品牌 市民共享森林城市生態“紅利”
步入惠州植物園,映入眼簾的是綠樹成蔭、湖面如鏡、溪水潺潺,加上顏色各異的花朵馥郁芳香,景觀意境十分深悠……自2019年初正式對外開放以來,惠州植物園已成為惠州的新晉“網紅打卡點”。
除此之外,紅花湖生態綠道、東江沿岸惠城示范段綠道以及大亞灣濱海綠道等多條特色綠道,林路相連,串聯起惠州西湖、東坡紀念公園、合江樓、水東街、金山湖公園等一處處重要的自然及人文景觀,為市民和游客提供綠色健康的游憩場所。
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洲”的南昆山,由于林木茂盛、幽篁遍野,森林覆蓋率達98%,早在1993年被批準成立國家森林公園,成為外來游客到惠打卡的必經景點之一。
青山環繞、森林擁抱、林城相依、林水相融、林園相映……2014年,惠州便獲得了“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成為廣東省首個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地級市。這一“國字號”榮譽不僅是對惠州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高度肯定,也標志著惠州林業已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里程碑”,意味著廣大群眾可享受到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近年來,我市以創建森林城市為抓手,大力推進新一輪綠化惠州大行動,大力實施森林碳匯、生態景觀林帶、森林進城圍城、鄉村綠化美化、創建森林小鎮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建成了“山環水綠,綠廊穿梭,環境優美,生態優良”的城市森林生態體系,形成了道路林蔭化、鄉村林果化、城市森林化的城鄉綠化格局。
至此,惠州“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對廣大市民來說,‘創森’前可能只有綠,而‘創森’后多了彩,家門口的公園也越來越近了。”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說。
這也是住在市區江北的市民單女士的感受。“現在路邊不僅有綠化樹,還有景觀花帶,一年四季在路上都有黃色、粉色、紅色、紫色的花兒,看著賞心悅目,心情都很美。”單女士說,作為城市中的一員,她不僅能從視覺上欣賞到森林城市的“高顏值”,更能享受“摸得著”的生態福利,多了許多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多措并舉 守好綠色家底 奏響“綠色樂章”
植樹種綠,大力推動國土綠化建設,不僅能極大提升生態環境質量,還能讓惠州的“綠色家底”更加厚實。
每年3月,南粵暖風吹綠大地,也催開了枝頭上的花苞,吹綠了地面上的草芽,更喚醒了惠州人民踏春植樹的熱情。每到這時,我市林業部門在全市范圍廣泛開展“多次數、多層級、多地域、多主題、多形式”的義務植樹活動。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市參加義務植樹146.61萬人次,植樹473.1萬株。
值得一提的是,在省林業局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下,我市粵港澳大灣區(惠州市)東北部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入選2022年中央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建設面積18.6萬畝,計劃總投資4.025億元。
今年上半年,全市重點生態工程造林任務完成率100%,加大對全市10881株古樹名木掛牌保護力度,掛牌完成率100%;完成油茶新造林0.16萬畝,油茶低改面積0.62萬畝。
三分造,七分管。在大力推進國土綠化的同時,市林業局深知不但要造好林,還要護好林,并用實際行動推動森林資源保護。
一株古樹,就是一個“綠色活化石”。惠州有2株古樹已年逾千歲,分別是位于羅浮山華首寺大雄寶殿左側的人面子(約1270年)和位于龍門縣麻榨中心村和斜村100號旁的榕樹(約1014年)。這兩株古樹通過悉心照料,至今仍然郁郁蔥蔥。
作為羅浮山華首寺的“守寺者”,這株人面子樹高約35米,高度比建筑樓房10層有過之而無不及,樹體十分高大,主干粗壯,長勢至今仍然旺盛。千百年來,它就像一個忠實的守護者,見證著華首寺的日夜星辰,聆聽著前來祈福者的禱告。
而另一株千年古樹則依傍在龍門縣一農戶家旁。該農戶主人張先生透露說,該古樹與他的自建房比鄰,從房子建到如今三代同堂在此居住,見證了他一家人喜怒哀樂,如今還經常有孩子在樹下玩耍和乘涼。“這株大樹就是我們的守護者,我們都很愛護它。”張先生說。
據統計,在惠州,經認定公布的古樹名木共10881株,數量居全省地級市第一名。它們以其獨具的科研、科普、歷史、人文和旅游價值而日益為人們所重視,成為惠州的一張綠色名片。我市為上萬株古樹名木建檔“落戶”,使惠州成為全省第一個建立古樹名木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地級市,第一個完成全省古樹名木普查建檔工作,并取得了全省古樹名木普查建檔工作優秀獎。
龍門縣地派鎮渡頭村660歲的秋楓樹。 惠州日報記者周楠 攝
加強保護 保護野生動物 維護生物多樣性
今年8月16日,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海龜人工孵化再次迎來新高,第二窩紅海龜卵孵化出62只,孵化率達90%以上,讓保護區內再次彌漫著既緊張又欣喜的氣氛。
2021年新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里,五種海龜為國家一級保護物種。為保存物種,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的工作人員當起“海龜保姆”,從龜卵孵化,到小龜培育、大龜繁殖和救護,慢慢培養人工種群,并分批放流,最終讓海龜重回大自然,恢復野生種群。截至目前,今年保護區產卵的綠海龜達14只,產卵逾50窩,比去年多產了近10窩。
野生動物受到很好保護的例子在我市屢見不鮮。近年來,我市在惠東烏禽嶂-蓮花山脈和象頭山等區域開展了國家一級保護瀕危物種中華穿山甲的調查監測和棲息地保護,目前種群結構合理,數量不斷增多。同時,完成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據初步統計,我市有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84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63種,廣東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73種,國家三有保護野生動物326種。此外,完善棲息地保護體系,對全市86個自然保護地均建立了網格化巡護管理體系,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率達到95%以上。
今年上半年,市林業局聯合市公安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等多部門開展了2022年清風行動聯合行動,行動期間查辦野生動物案件6宗,打擊處理違法犯罪人員6人,繳獲野生動物29頭(只)、野生動物制品31件、非法獵具漁具120個(張),有力震懾了違法行為。
改革優化 穩定實現市屬國有林場改革落地
惠州全市共有10個市屬國有林場,分別是位于惠城區的東江林場,惠東縣的梁化、九龍峰林場,博羅縣的羅浮山、象頭山、湯泉、平安、雞籠山、水東陂林場,以及龍門縣的油田林場。10個市屬國有林場總面積超過70萬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67.17萬畝,森林覆蓋率超過91.2%。
今年,市林業局全面推動市屬國有林場改革,截至4月27日,全市10個市屬國有林場全部轉入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核定編制總數為316名。到今年5月初,按照核編定崗要求,順利完成54名干部職工調整優化,全程安全穩定。
“利用改革契機,我們通過合理定崗定員,優化人員配置,建立了更為高效、協調、規范的管理體系。”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說,改革后,市屬國有林場的干部職工將成為我市重要的生態保護屏障和林業生態建設的中堅力量。
勇闖新路 造林造景并舉 增綠增收雙贏
有了綠水青山,不愁金山銀山。我市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漸漸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
今年端午節小假期,距惠州市區僅18公里、距博羅縣城僅8公里的惠州市國有湯泉林場迎來了一小撥客人。“有的是來摘楊梅的,有的是來摘李子的,也有些單純來爬爬山、吸吸氧、散散心,那兩天山腳入口附近的飯店生意都比平時要旺多了。”湯泉林場附近的赤竹坑村村民說。從2003年起,湯泉林場便借力綠水青山,在湯泉、小坑、黎頭尖工區劃出1.5萬畝林地作為廣東湯泉省級森林公園用地,打造優質自然景觀。
而這,只是我市實現增綠與增收的一個縮影。
每年寒冬,惠東縣梁化林場都有大批游客前來旅游,旅客們到這里“打卡”賞梅花,還到當地圩鎮購買梁化梅菜、梁化青梅酒、梁化辣椒醬、梁化油豆腐等當地林、農特產,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手段之一。
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林藥科技示范園建設,啟動廣東惠州國家林藥科技示范園總規編制工作,繼續加強完善林藥科普園區相關基礎設備設施。目前,我市已完成九龍峰南藥種植示范基地建設任務,種植南方藥材面積141.6畝。
目前,我市已全面啟動雞籠山航天育種示范基地建設工作,申報成功中央財政科技推廣項目3項,驗收結題1項,申報獲批市農業技術推廣獎2項。深入開展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調研,支持惠東縣大力推進沉香產業發展,進一步擴大優質品種綠棋楠的種植面積,扶持沉香加工企業發展。
通過一系列有力舉措,我市加快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不僅獲得企業、群眾的好評,也助推惠州林業特色產業和林下經濟發展,為惠州高質量發展貢獻了林業力量。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站在新的起點上,惠州林業再出發,將以勇立潮頭的使命擔當,筑牢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生態安全屏障,為推動惠州打造珠江東岸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和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游璇鈺 通訊員張輝 吳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