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非凡十年】惠州市自然資源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統籌規劃精準用地

        

      原標題: 

         惠州市自然資源局全力做好要素保障助力高質量發展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統籌規劃精準用地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生命共同體。自2019年機構改革后,新組建的惠州市自然資源局將陸地、海洋自然資源納入統一管理體系,推動國土空間管制與自然資源配置有效銜接,真正意義上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資源的統籌管理與保護利用,惠州土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和保護邁入新征程。

        當前,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重大機遇,積極融深融灣,惠州正迎來發展新機遇。全市自然資源部門堅持“陸海統籌,生態優先”理念,科學規劃經營城市土地,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圍繞“土地要素跟著項目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城市品質提升做足自然資源要素保障,為惠州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貢獻力量。

        

      多祝鎮皇思揚村成片新墾造的水田。

        統籌引領

        完善國土空間規劃,搭建頂層管控體系

        地處南海之濱的惠州,背山面海,環擁西湖,自然生態要素豐富多樣。“半城山色半城湖”這一生動描述,也是對城市山水林田湖海礦資源齊聚生態稟賦的生動注解。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進程提速,產業和人口的聚集,擁有土地空間和自然資源優勢的惠州無疑迎來發展的歷史機遇。如何將優勢轉化成發展實際?高質量規劃好城市空間格局、城市形態和發展方向是關鍵。當前,市自然資源局正依托新一輪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加速厘清城市資源底數,統籌城市發展策略和路徑,擘畫城市美好未來。

        作為廣東省市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試點城市,惠州于2019年7月率先啟動編制工作,當前已形成1個市級總體規劃、4個分區規劃、22個專題研究和1個數據庫的成果體系。

        據《惠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草案顯示,惠州未來的城市發展策略將構建起“主中心—副中心—縣城—重點鎮—一般鎮”五級城鎮體系,引導人口和產業要素向中心城區聚集。重點打造“3+7”重點工業園區,引導產業入園區,發展要素向園區集聚發展,助推產業的提質升級,土地高效集約利用。

        “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意味著城市規劃頂層管控體系的搭建,科學謀劃全市國土空間規劃格局,統籌劃定‘三區三線’,真正地實現城市發展進程中的規劃統籌和引領,讓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集聚發展。”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土空間規劃將按照城市的既定目標和策略,科學劃定控制線,布指標規模,統籌引領城市各要素高質量發展。

        與此同時,市自然資源局也持續完善中微觀層面規劃,織密城市建設管控體系,通過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村莊規劃的編制指引城市建設和規劃落實執行。

        “全市規劃管理穩步實現從‘看得見’向‘管得住’邁入。”該負責人介紹,近些年來,市自然資源局進一步搭建全域全周期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全面掌握全市規劃編制、審批、實施等項目進度,實現全流程覆蓋、全周期服務、全方位監管,積極構建信息化、智能化國土空間規劃管理體系,提高規劃管理信息化監管水平。

        

      考洲洋沿岸新植紅樹林。

        用地保障

        八成指標用于工業項目,保障“3+7”工業園建設

        對比周邊城市,惠州土地面積優勢較為明顯,但用地難仍是城市發展面臨的瓶頸。如何推動土地的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將有限的指標用于高質量產業發展落地、引導產業集聚發展、加速閑置用地規模盤活和閑置用地成為破解用地難的關鍵。

        “好鋼用在刀刃上,好地則要用給好項目。”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惠州深度融深融灣迎來集聚發展的歷史機遇期,惠州市自然資源部門深化引導,加強統籌規劃,引領資源要素向工業傾斜,發揮效能,節約集約用地,正不斷推動“惠州樣本”領跑“灣區速度”。

        惠州深度融深融灣,產業園區的集聚發展為城市插上了“翅膀”。近年來,隨著“3+7”工業園區創新謀劃,以土地要素為主導的生產要素密集向工業聚集、向園區聚集發展趨勢不斷強化。

        據介紹,自“3+7”工業園區謀劃實施兩年多以來,市自然資源部門依托新一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試點和調規工作的統籌開展,推動園區用地規劃問題的解決。

        “始終讓土地跟著項目走,土地要素優先布局到工業園區已成為共識。”該負責人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已統籌使用建設用地指標3128.58畝,其中用于工業項目2526.5畝,占比80.75%。省廳預下達惠州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1700畝,當前已安排使用1528.66畝(剩余170畝為鄉村振興預留指標),其中用于保障“3+7”工業園區范圍內用地1526.74畝,使用占比達99.87%。

        除了用地外,作為海洋大市,如何利用好海洋資源、推動我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也考驗著全市自然資源人的智慧。

        “加強用海項目全過程的跟蹤管理,全力保障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等用海進展順利,通過主動靠前服務,切實有效保障惠州重大項目用海。”該負責人介紹,圍繞加快推進重大項目用海,該局建立了重大項目“前置服務”機制,實行主動對接發送“提醒函”,提醒和指導各單位提前開展用海審批工作。同時,全要素幫助項目單位解決用海報批中的困難,全力助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

        耕地保護

        連續21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

        每年7月早稻成熟時,惠東縣大嶺街道春光村近800畝的稻田變成一片一片的金黃稻海。通過墾造水田工作,該村大量零散、閑散的農用地被盤整,改造成現代高標準水田,方便機械化種植,收入也成倍增加。

        閑置荒地變良田,低效旱地成沃野……隨著全市墾造水田工作的大力推進,惠州很多村鎮有了好資源。據市自然資源局統計數據顯示,過去5年,惠州實施墾造水田項目83個(24210畝),兩萬余畝灘涂、旱地、丟荒坡地被墾造成為沃野良田,鄉村面貌大變樣,農民收入穩提升。

        “糧食安全是城市穩定發展的前提,嚴守耕地紅線就是守住城市發展的‘生命線’。”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惠州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守牢耕地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大力推進墾造水田、穩步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拆舊復墾,不斷加強耕地占補平衡規范管理,確保實有耕地數量基本穩定、質量有提升、產能有保障,足額足量地完成耕地保護的各項目標任務,連續21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

        當前,惠州新一輪墾造水田三年行動計劃正迅速鋪開。在超額完成2021年度省下達的1200畝墾造水田任務基礎上,惠州2022年任務指標1600畝,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有14個項目完成立項,實施墾造水田規模達到4856畝。

        “土地是萬業之母,是城市發展的基石,也是市民生活的基礎。”該負責人介紹,節約集約用地,嚴守耕地紅線既是自然資源部門的責任所在,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充分做好統籌和指引,高效用好土地、守護好土地,引導產業項目建設、綠色生態發展有序發展、融合提升。

        生態修復

        營造修復紅樹林約6100畝

        惠東縣黃埠鎮白沙村村邊的鹽洲紅樹林保護區,每天都有幾千只候鳥在此活動。紅樹蓊郁,鷺鳥云集,魚蟹比鄰而居,鳥鳴蟬唱。

        紅樹林素有“海岸衛士”的美譽,發揮著防風固堤、凈化水質、提供生物棲息地等生態功能。近年來,惠州市多方籌措資金推動紅樹林種植工作。

        2020年至今,惠州共開展了9個紅樹林種植修復項目,總投資約2.25億元,種植修復紅樹林面積約406.68公頃。如今,在惠東的考洲洋沿岸、大亞灣的海濱,惠州海岸生態正發生可喜的變化,大面積的紅樹林種植,讓海洋生物的和諧生態美景重現。

        “惠州有著281.4公里的海岸線,海洋資源豐富。在不斷推動高效率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也是重要的一環。”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惠州以規劃為引領,積極構筑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體系,扎實推進海岸帶生態修復,不斷加強紅樹林保護修復,有效遏制違法用海行為,既保護了海洋生物多樣性,又兼顧好海洋發展與保護。

        該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惠州主動擔當,想方設法,積極爭取各級資金3.8億元,組織實施了13個海洋生態修復項目,營造修復紅樹林約6100畝,整治修復海岸線約31公里,在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接下來,全市自然資源部門將繼續嚴格執行國土空間規劃功能管控,持之以恒加強海洋資源保護和生態系統修復,統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堅持規劃引領,積極統籌各方資源,全力推進《惠州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0~2035年)》編制工作。同時,結合海洋綜合管理需求,穩步推進退塘(養)還林還濕,力爭營造修復紅樹林約1000畝。

        除了海域,在陸地,生態保護項目也在進一步開展。該負責人介紹,去年惠州大力推進礦山環境整治,全市綠色礦山治理復綠面積約34公頃,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

        創新服務

        全面施行交房即發證,實現辦證“零跑動”

        過去,買新房要取得《不動產權證書》往往需要在收樓后等待一兩年時間,對于部分有著急需入戶入學、抵押貸款、交易等訴求的業主造成了極大困擾。

        為解決新房拿證慢問題,我市通過信息共享、部門聯動、網上辦理等舉措,實施登記流程再造,提高新建商品房辦證效率,實現“交房即發證”服務。

        “交房即發證”,是指已完成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備案的新建商品房,在相關準備工作完成的前提下,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與稅務、住建等部門聯動,在交房現場直接為申請“交房即發證”的購房人頒發《不動產權證書》,實現購房人在收房的同時就可以領取到《不動產權證書》,做到住權和產權同步。

        當前,隨著政府部門的不斷推進,企業和市民的認知度越來越高,惠州“交房即發證”惠及項目也在快速增長。截至今年6月底,惠州已有112個樓盤共34689戶新建商品房實現“交房即發證”。

        該負責人介紹,目前,市自然資源局正大力推進將房屋所有權首次登記作為交房的前提條件,與相關部門聯動提高質效,及時按規核發《建設工程規劃驗收合格證》,深度梳理全市新建的商品房項目以及已開發銷售但尚未交房的商品房項目辦證前的交易、竣工驗收、權籍調查、商品房確權、核稅繳稅等諸多環節。

        同時,在不動產登記服務大廳為開發企業設置企業專窗,為“交房即發證”的申請企業開設“綠色通道”,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打破信息孤島,多部門聯動謀求實事落地,重構業務流程,實現“互聯網+不動產登記”,聯合推行“交房即發證”,確保“票證房齊到手”,實現購房者辦證“零跑動”。

        “不僅通過高效辦證保障了業主權益,還規范了市場、提升城市品質,并實現了稅款及時入庫。”該負責人表示,“交房即發證”是惠州市不動產登記工作創新之舉,全面提升政府服務質量,不斷優化市場營商環境,著力解決群眾和企業的“急難愁盼”,創造了群眾、企業、政府三方共贏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邱若蓉 通訊員陳佛良

        圖片 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編輯:小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