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道德模范榜樣示范作用,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時代新風新貌,不斷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爭做崇高道德的踐行者、文明風尚的維護者、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濃厚社會氛圍,經組織推薦、遴選審核、媒體公示、評委會評審通過,鄧文進等10名同志獲評第三屆惠州市道德模范榮譽稱號,余紅兵等10名同志獲評第三屆惠州市道德模范提名獎。
接下來,我市各地各單位將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工作力度,廣泛開展道德模范宣傳學習活動,大力弘揚共筑美好生活夢想的時代新風,把道德模范的榜樣力量轉化為廣大群眾的生動實踐,在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濃厚氛圍,為惠州加快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和有力的道德支持。
鄧文進 (助人為樂類)
鄧文進,男,1974年9月出生,惠州市公益救援協會會長。2009年開始,他連續5年參加愛心送考活動,將考生準時送達考場。2012年一次特殊的經歷,鄧文進加入了“寶貝回家”。在“寶貝回家尋子網”這一公益尋人平臺,他堅守10多個年頭,關注跟進省內外失散家庭尋親信息,走遍無數大街小巷讓很多家庭重獲團圓;他以自己的執著,一直堅持公益尋人這一社會公益活動,吸引各行業社會力量超過300名志愿者加入。截至目前,他參與尋找老人、小孩走失案例有登記的超200起,成功尋回的100多起。其中多個案例被央視、省、市媒體報道。
鄧文進本人從事志愿服務十余年,累計志愿服務時長超6000小時,其創立志愿服務團隊現有注冊志愿者200余人,專業救援隊員30人,開展各項志愿服務和安全進校園公益講座等活動100多場,累計服務群眾2萬余人次。
吳炳菊(助人為樂類)
吳炳菊,女,1968年9月出生,現任惠州市博羅縣博仁文化志愿者協會會長,博羅縣志愿服務聯合會副會長。
11年的公益之路,吳炳菊的志愿服務時長已達7438小時,2013年至今她帶領講師團開展公益巡講800多場;舉辦“節節高-我們的節日”系列主題活動近百場;開展文藝惠民演出50余場;組織和參與承辦各類大型公益活動60多場;以暖家-博仁家庭教育輔導為項目開展志愿服務,8年來,共接待群眾3250多人次;利用博聞公益書吧這個志愿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教育課程,舉辦志愿者培訓、文化沙龍等活動1700多次(節)。
吳炳菊本人也先后獲評“惠州好人”、惠州市“最美志愿者”、惠州市“五星級金獎”志愿者、“惠州慈善人物獎”、廣東省“最美志愿者”、“廣東好人”等榮譽稱號。
溫偉蓮(見義勇為類)
溫偉蓮,女,1991年4月出生,博羅縣湖鎮鎮人,現為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急診醫學部急診科護師,承擔急診院前急救、卒中救護車出診、搶救室等工作。
2022年11月3日,惠州市博羅縣某路口一輛大貨車與私家車意外相撞,私家車右車門嚴重變形無法打開,左車門緊挨著金屬防護欄。家住附近的溫偉蓮剛上完夜班回到家,聽到響聲后立刻趕到事故現場,不顧個人安危光腳越過防護欄評估車內人員情況,發現受困司機已經昏迷,脈搏微弱,腹部及下肢被駕駛室擠壓。溫偉蓮用身體撐開破損的車門擠進駕駛室,及時切斷汽車電源,艱難地解開傷者的安全帶,并不斷大聲呼喊試圖讓司機保持清醒。救護車趕到后,溫偉蓮向救護車的護士表明身份,接過救護車上的救治物品,再次擠進駕駛室對傷者進行搶救,直到所有傷者都上了救護車她才離開。
曾勇軍(見義勇為類)
曾勇軍,男,1993年10月出生,任大亞灣開發區公安局西區派出所輔警。
2021年7月28日,在大亞灣西區石化大道西和龍山六路交界處紅綠燈路段出現了驚險的一幕,一名六歲的孩童騎著腳踏車獨自橫穿馬路,就在小男孩騎行至馬路中間時,一輛大卡車也剛好行經至此處,危險一觸即發。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曾勇軍以百米沖刺的速度飛奔過去,果斷向駛來的大卡車揮手示意,一個箭步抱住了橫穿馬路的小男孩,并將其帶到路邊。隨后,他把驚魂未定的小男孩抱上了警車并送回了其父母身邊。
曾勇軍的挺身而出,不僅挽救了一條鮮活的生命,也守護了兩個家庭,這種本能的舉動和職業的底色在惠州這座處處灑滿著文明之光的城市格外令人動容。他本人也先后榮獲廣東省公安廳一級嘉獎,大亞灣開發區見義勇為先進個人、惠州好人等榮譽稱號。
李慧文(誠實守信類)
李慧文,女,1982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龍門縣惠興水稻專業合作社總經理。
龍門縣惠興水稻專業合作社探索并成功實施了“合作社+龍頭企業+高校+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立足龍門縣種植綠色、無公害水稻特色產業,水稻種植面積合計有2031畝,同時輻射周邊鄉鎮農村,帶動周邊農戶3000余戶。以“八個統一”方式運作,成立“水稻農民田間學校”,把課堂移到田間;水稻種植嚴格按照《綠色水稻種植技術規程》實行標準化操作,走健康綠色的水稻生產之路,做品牌放心糧;充分發揮品牌效應,通過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不斷改變周邊農戶傳統粗放的生產方式;采用產品二維碼,從田間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強化產品品牌和“三品”認證,逐步形成規模效益和品牌效應。她的企業也有效地增加了合作社社員和周邊農村家庭的收入,促進貧困家庭盡快脫貧致富,為龍門縣弱勢群體生存狀態的改善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惠國(敬業奉獻類)
王惠國,男,1990年10月出生,現任惠州市惠城區消防救援大隊江北消防救援站站長,三級指揮員。
王惠國牢記消防員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職責使命,十余年如一日,風雨無阻,每天堅持長跑耐力訓練,多次參加總隊、支隊業務會操比武取得名次,被評為“優秀基層指揮員”。共參與滅火救援五千余次,成功搶救被困群眾兩百余人。2017年7月廣河高速永漢路段一輛大巴車發生側翻,在搶救一名壓在車體下面的小女孩時,他硬生生地用雙手把人刨出來。經過三個小時的奮戰,他與戰友們一起搶救出11名乘客,親手救出5名被困者。2020年6月,在抗洪搶險救援中,他帶領隊員臨危不懼跳下橡皮艇,冒著生命危險蹚過洪水,親自將受困小孩扛在肩上背至橡皮艇,與隊員克服種種困難成功救出被困洪水中的一家七口。
劉鳳沂(敬業奉獻類)
劉鳳沂,女,1968年8月出生,現任惠州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植物保護部部長。
劉鳳沂博士長期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具有扎實的農業科學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經驗,是惠州市知名的農業專家和科技專家,主持或參與國家、省、市科技與推廣項目幾十項,獲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國家省市科技成果15項,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30多篇。
她十多年來始終以服務“三農”為己任,全身心投入鄉村振興工作,開展本區域內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工作,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切為三農”“愛崗、敬業”和“無私奉獻”的職業道德觀,實實在在為基層、為廣大農民群眾服務,受到了基層黨員群眾的歡迎。劉鳳沂先后獲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貢獻獎、廣東省“三八紅旗手”、“廣東好人”、惠州市第九屆“市管拔尖人才”、“惠州好人”、優秀黨員和最美黨員等多項國家、省、市級榮譽稱號。
李偉美(敬業奉獻類)
李偉美,男,1977年4月出生,現任惠東縣港口英雄民兵連連長。多年來,他始終保持軍人吃苦耐勞的優良作風,把勇敢頑強和奉獻精神帶到了工作和生活中。2018年“山竹”特大風暴襲擊港口時,狂風掀起巨浪,海堤被沖垮,港口部分村民被海水圍困。緊急關頭,李偉美帶領民兵應急隊伍奮不顧身與強悍的“山竹”搏斗8個多小時,轉移和護送老人、小孩,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一名“英雄”連隊的連長,李偉美同志深感責任重大,他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和職責,勇挑重擔、不畏艱險、以身作則,無論是在抗洪搶險、應急處突還是戰備訓練等急難險重任務,每次都沖鋒在前,總是能起到先鋒帶頭作用。
在李偉美的帶領下,港口英雄民兵連始終保持“紅旗不倒、常備不懈”的連隊精神,做到“鐵心向黨、一心為戰、真心為民”。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民兵的身影,哪里有險情,哪里就有英雄連隊的紅旗。
何容妹(敬業奉獻類)
何容妹,女,1970年6月出生,現任惠東縣白花中心小學副校長。她34年如一日,努力地用“德、勤、才、學”為她自己所鐘愛的教育事業作奉獻。不管是做一名普通的老師、教導處副主任,還是現在的副校長,她都充滿激情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干好每一項事務。她時刻關心、熱愛每一個學生,竭心盡力以愛心感化學生的心靈,以高尚師德鑄就學生健康的人格,做學生的良師慈母。她特別注重對留守兒童、單親孩子的關愛,生活上、學習上總是以母親般的胸懷給他們溫暖和幫助。
何容妹老師在自己成長的同時,無私地引領和指導青年教師提高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她現為惠州市小學數學學科指導委員會委員、惠州市中小學教師培訓者人才庫成員和惠州市鎮街黨校百人講師團首批黨員教育講師等。她主動上公開示范課,積極主持和參加各項教學教研活動,先后開設9場專題講座;主持三個市級課題成果獲獎,10篇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教案、課件等獲縣級以上獎勵30多項。
王梅娣(孝老愛親類)
王梅娣,女,1953年8月出生,博羅縣楊村鎮井水龍村村民。2001年,婆婆王友蘭因中風,致下身癱瘓,生活不能自理,作為兒媳的她便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照顧老人的事務。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天有不測風云,2012年夏天,大兒子朱瑞添遭遇交通意外,肇事司機逃離現場,重傷的朱瑞添回家后大病發作,經一年的治療無效身亡。二兒子朱瑞坤于2014年失蹤至今下落不明。2015年王梅娣的愛人朱華慶因腦出血送往醫院救治,經三個小時搶救,仍因出血過多,搶救無效死亡。縱使遭遇生活連續打擊,王梅娣也毅然支撐著這個破碎的家,照顧癱瘓在床的婆婆,供孫子孫女上學。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婆婆活到了102歲。她也先后榮獲博羅縣“好媳婦”“惠州好人”“廣東好人”等稱號。
本組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龔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