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10人的調車點 堅守的司機們

        一列載貨火車,呼嘯穿過江北,駛入惠州站。上午8點,經過一整晚的忙碌,東風5型1553號調車機車從調車點“出動”了,它將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龍川機務段惠州調車點有10名機組人員,是龍川機務段最小的班組。他們負責惠州段的調車工作——將站臺的貨物車廂裝卸“推”“拉”出來,運載到指定貨場。

        堅守惠州江北調車點的司機和維修工人的合影。

        春節越來越近,10位鐵路漢子這個春節仍留守在調車點,輪流堅守在狹窄的駕駛室里,駕駛調車機車在鐵軌上作業。

        開得動火車,掌得住鍋鏟

        出車前,龍川機務段惠州專調司機鐘定貴照常對走行部進行仔細檢查,并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對機車駕駛室進行全面消毒。

       

        一列貨運火車經過惠州江北調車點。

        這個藍色的“龐然大物”重達130噸,有6個電機,可以推拉幾十節貨車廂。每次“出動”,都由一位司機、一位副司機共同“駕馭”,期間必須全神貫注進行瞭望,確認并嚴格按信號顯示要求作業,還需及時鳴笛防止發生路外傷亡,極其考驗司機們的眼力和應急反應能力。

        惠州調車點有5位司機、5位副司機,他們來自廣東、湖南、湖北、山東等,有70后、80后和90后,其中最大 47 歲,最小23歲。

        內燃鉗工對機車聯合調節器進行調整核對。

        相對于客車和貨車來說,調車機顯得格外枯燥乏味,就是在車站內來回推送車輛。惠州調車點一天3班:早上8點到晚上8點,晚上8點到凌晨2點,凌晨2點到早上8點。10個人5個班次輪流上崗,“睜開眼就開車,閉上眼就睡覺”是他們的真是寫照。調車點最遠的貨場到博羅楊村、泰美,距離實在“太短”,一批作業也就15分鐘,所以他們笑稱:“軌道上有多少根枕木都數出來了。”

        因為人少,惠州調車點并沒有食堂,所以一日三餐要自己解決。10個漢子不僅在調車點空地里種上荷蘭豆、生菜、油麥等蔬菜,還練就了一手好廚藝,儼然“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開得動火車,掌得住鍋鏟”。

        手把手教授,一代代相傳

        今年47歲的鐘定貴來自廣東江門,2000年,他從廣州鐵路司機學校(原校名)畢業分到龍川機務段工作至今,今年是他的第22個春運。

        “以前小時候看電視看到火車司機很威風,就想著能開火車,想要感受那種在鋼軌上飛馳的感覺。”他說。“不知不覺開了22年車了,‘小司機’都變成‘老司機’了。”

        司機操縱專調機車。

        對于工作,鐘定貴是出了名的嚴謹,每次出車前,他都會對機車進行例行認真細致的檢查。多年的機車經驗也練就了他的“順風耳”和“火眼金睛”,只需用一把榔頭一個手電,兩件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工具,就能“聽診”機車每個部件的螺絲是否松動。緊的,聽上去清脆,松的,聽上去發悶,說起來容易 ,做起來可就難了。長十來米、高近兩米的機車,電路圖密如蛛網,螺絲多如牛毛,手一寸一寸摸,榔頭一聲一聲敲,機車構造爛熟于心。

        司機檢查電力機車車鉤。

        鐘定貴在龍川機務段,還是出了名的“星爺”。原來在機務段,每位火車司機會根據季度上崗情況進行參選資格認定,以崗位達標和安全服務質量為依據,評選出季度星級司機,星級最高的為3星司機。

        22年來,鐘定貴始終奉行“跑一趟車就保一趟安全”的開車零風險理念,安全出車3800趟,累計5年榮獲12星級職工佳績,多年創造出滿勤、零違章、零差錯的記錄。

        “鐘定貴可是我們這里的‘勞模’,不只是盡責,業務也是在我們這里都是數一數二的。”龍川機務段指導司機黃祖華說道,他與鐘定貴共事這么多年里,他從未見鐘定貴請過一次假,“只要有值乘任務他都要求主動上,每次接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鐘定貴還樂于助人,善于“傳、幫、帶”。多年來將自己開車零風險的理念和業務技術毫不保留地傳授給身邊伙計和徒弟,迄今為止,他已經帶出26個徒弟,絕大多數成為了業務能手,有的還擔當了中層管理職務。

        燃鉗工檢查機車車鉤的尺寸。

        朱璞和張天延是鐘定貴的徒弟,他們也是班組里唯二的90后,兩人今年都是23歲,擔任副司機,是班組中最年輕的成員。今年春節,是他們在崗位上留守的第三個春節,他們已經習慣在機車上辭舊迎新了。

        “這是一個溫暖的集體,工作決定了我們接觸最多的是師傅們,他們手把手教授我們實踐經驗。”朱璞說,今年他們就可以參加司機的考核了,這對他們來說是最大的鼓勵。

        “雖然工作很枯燥,但認識的小伙伴們都羨慕我,說我是未來的高鐵司機。”張天延笑著說,外行的朋友都認為他的工作“很酷”。

        文字: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 駱國紅 李向英 通訊員劉秋岸

        圖片/視頻: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鐘暢新

        

      編輯:海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