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鎮街行丨惠陽三和:錨定千億級園區 產城村融合發展

        30年前,這里阡陌縱橫,稻豐水美。

        30年后,這里龍頭企業集聚,宜業宜居。

        惠陽三和,這個曾經“兩頭不到岸”的偏僻地區,從1992年籌建惠陽經濟開發區起步,如同一棵充滿勃勃生機的春苗,成為省級經濟開發區,成為支撐惠陽產業發展“主戰場”、工業“主陣地”之一。

        在惠州深度融深融灣大背景下,惠陽正打造千億級產業園區,作為惠深產業協同發展重要戰略平臺。三和街道作為惠陽打造的首個千億級園區——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的主陣地,一手抓新園區開發建設,一手抓建成區產業升級,推動深惠產業共建、協同發展,在深度融深融灣行動中充當主力、搶占先機、主動對接、靠前服務,努力成為惠陽打造深度融深融灣“橋頭堡”的先行區。

        從“工業拓荒”到“產城村融合”,從“造園”到“造城”,三和走出一條“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村融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120秒看三和

        產業發展

        建千億級園區加快惠深產業協同發展

        距離深圳60公里;連通惠城區的葉挺大道和連接7條高速的惠大高速,從三和街道穿境而過……從區位和交通上看,三和街道在深度融深融灣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惠陽經濟開發區籌建于1992年,今年是其成立30周年。三和街道,正憑借過去打下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依托千億級產業園區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甩開膀子邁入產業升級提質新時代。

        無論驅車行駛在惠大高速輔道,還是葉挺大道,都可見路邊原本空置的荒地上,一棟棟高標準廠房正拔地而起,一個個項目工地熱火朝天。

        三和街道是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的主陣地,其有超過21平方公里的面積被納入這個產業園的版圖。該產業園由象嶺智慧產業區、智能制造產業區、創新科技產業區、產業升級集聚區4個產業區(“一園四區”)組成,是惠陽打造惠深產業協同發展重要戰略平臺。

        位于葉挺大道邊的棠梓嶺,原本是一片長滿雜草的荒蕪之地,如今已矗立起一棟棟高標準廠房。這是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的智能制造產業區,已進駐的維爾智能科技、凱中精密等6宗項目都在加緊建設中。

        “感謝惠陽區以及三和街道為我們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站在工地上,看著眼前拔地而起的廠房,維爾智能科技董事長寧建強心潮澎湃。維爾智能科技項目占地面積1.9萬平方米,擬建面積6.5萬平方米,將主要從事物聯網智能家居電器、汽車電子精密零部件研發生產。該項目廠房已封頂正在裝修,今年7月將投產。

        一邊是新建高標準廠房打造智能制造區,另一邊則對建成區進行產業升級。

        走進御和路邊的云豪科技園,一棟棟經過升級改造的漂亮廠房格外醒目。2018年6月,三和街道首次提出“打鐵行動”,對傳統低端低效的鐵皮廠房進行產業升級。

        云豪科技園就是企業自主升級的一個代表。云豪科技園項目業務經理王圣任介紹,除了對現有廠房提質升級,該科技園還于2020年新建二期高標準廠房,引進科技創新項目,做大做強產業園區。目前,新建的4棟高標準廠房已封頂正在裝修,9家進駐企業中規上企業就有3家。

      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產業集聚區升級后可實現年產值300億元

        高質量發展鎮街行采訪團了解到,三和街道建成區已打造以伯恩高新科技為龍頭的電子信息產業升級集聚區,預計升級后實現年產值300億元。目前,科奇、凱賢電子、君豪盛、震浩等31個企業已啟動產業升級,總投資約62億元。

        “一園四區,各區的功能定位不同,我們的招商也從引資轉變為選資。”三和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黃小鋒介紹,按照規劃,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將以5G、智慧安防、智慧物聯、智能硬件、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研發孵化、創新金融為產業發展方向。

        目前產業園區已完成土地整理約5000畝,已引進優質工業項目14宗,上市企業5家。其中,智能制造產業區已引入6宗項目,均已動工建設,今年擬引入2宗項目;象嶺智慧產業區已引入6宗項目,3宗項目已動工建設,3宗項目正在辦理施工許可證,今年擬引入4宗項目;創新科技產業區已啟動土地整理工作,目前已收儲約600畝。

        展望未來,隨著一批優質項目動工建設,一座智造高地將在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加速崛起。

      從區位和交通上看,三和街道深度融深融灣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營商環境

        優質企業擇良地棲居

        在推進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建設,加快新供地項目和產業升級項目的同時,園區內的將軍東路、象嶺二路、三和北大市政道路、智能制造園區道路等12宗園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也在穩步推進,總投資約25.87億元。通過全力提升園區“筑巢引鳳”的環境,逐步提高產業集聚的綜合承載能力,將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打造成為一個功能齊全、產城村高度融合的現代化園區。

        “三和憑借臨深優勢、良好的交通條件,加上近年來不斷完善的配套設施,在招商選資中我們有優勢,有信心。”三和街道辦事處外經組主任羅惠忠說,優質企業擇良地而棲居,近年落戶三和的許多優質項目都是與三和“一見鐘情”。

        服務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對于每個項目,從洽談、簽約到落戶、建設、投產,三和街道辦都采取一對一的“保姆式”服務。沃爾核材在確定進駐三和后,街道辦工作人員主動上門協助企業注冊公司,讓該企業負責人大為感慨:“別的地方都是讓我們排隊等著,你們是上門服務,來到三和就像回家一樣。”

        項目來了,企業高管和員工來了,三和的人氣更旺了。數據顯示,近5年來,三和人口翻了一番,目前服務人口已超過10萬人。

        經濟快速發展、人口持續增加,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活力,也對城市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2014年,三和街道辦事處成立,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統一管理”,行政管轄范圍擴大為開發區規劃面積的8倍,達到64平方公里。

        計劃每年投8000萬元以上完善市政配套

        從經濟開發區到現代新城區,三和的城市配套建設按下“快進鍵”:御和路、蓮塘北路等主要道路完成升級改造,道路更加安全順暢;新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補齊公共衛生服務短板;三和實驗學校擴建新增學位1000個,教育資源供給更加充足……短短幾年間,三和的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剛來三和的時候,好些路還是泥路,廠區周邊一到晚上黑漆漆的。周末要逛街,還得跑到淡水去。”今年39歲的徐建平2005年從湖北來到三和,先是在工廠打工,后來和丈夫一起開手機店,還買房定居落戶在這里。

        “我們選擇在三和安家,就是看到這里的生活配套越來越完善了。”徐建平說,“路越修越好,商業設施完善了,出門就能逛街;社區醫院建起來了,看病方便了;學校從幼兒園到高中都有,小孩上學不用愁……”如今,徐建平在空閑時間還會積極參與社區的防疫、禁毒、文明宣傳等志愿服務。

        徐建平的故事,是三和產城村深度融合發展的縮影。“產城村融合有助于推動實現以產興城、以城聚人、以人強產的良性循環。”黃小鋒介紹,接下來,計劃每年投入8000萬元以上,不斷完善市政配套建設,持續改善市容環境,提升公共服務供給和保障水平,引進更豐富的商業業態,打造宜居宜業惠陽新城市副中心,讓在三和工作和生活的人們暢享高品質美好生活。

      三和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補齊片區公共衛生服務短板。

        城市管理

        創建示范單元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產業發展、城市擴容、人口增加,在激發城鎮活力的同時,也帶來治理壓力。三和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胡世文介紹,三和目前有在產工業企業300多家,建筑工地60多個,還有大量出租屋,各種社會治理難題也隨之而來。

        如何進一步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是三和街道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道必答題。當前,三和以開展社會治理提升年為抓手,緊扣政治安全、公共安全、社會管理、房地產、安全生產、信訪維穩6大領域的薄弱環節,大力推進居住片區、道路安全、校園周邊、工廠企業等區域的綜合治理,全力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我們結合三和實際,選取盈豐片區和碧桂園山河城兩個單元開展示范創建,希望以此探索適合三和的社會治理新路子。”胡世文說。

        盈豐片區位于蓮塘北路兩側,約6.5萬平方米,有村民自建房150多棟,大部分出租給附近工廠企業工人居住。針對片區情況,三和計劃突出科技賦能,通過安裝低空鷹眼、建設智慧平臺、建立新流入人員報備篩查機制等,提升出租屋和流動人員管理、道路和消防安全、市容市貌整治等方面的治理水平。

        碧桂園山河城占地面積約1.3平方公里,有業主8000多戶,常住人口5000多人,業主多是在深圳東莞居住,周末回來,小區老人和小孩較多,對社會公共服務需求較多。對此,三和計劃以黨建為引領,推動業委會換屆并成立黨支部,充分發揮社區、業委會和物業三方力量,完善社區治理體系,提升社區治理能力。

        除了進行試點探索,三和街道還將在“中心+網絡化+信息化”智能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升級完善智慧指揮中心平臺,加快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聘請專職網格員和律師團隊,全面提升綜治隊伍調處矛盾糾紛能力,助力三和高質量發展。

        鎮街主官訪談

      三和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黃小鋒

      建千億級園區 加速融深融灣

        作為惠陽首個千億級園區——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的“主陣地”,三和街道如何立足自身實際,加快項目建設,推動產業發展,提升城市品質,加快融深融灣,打造一流的經濟開發區?三和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黃小鋒接受了惠州日報記者專訪。

        惠州日報:三和街道是惠陽“一城兩區三帶五片”中“一城”臨深發展主城區的重要部分,也是惠陽首個千億級園區“主陣地”,如何依托這一重要戰略平臺,在融深融灣中展現擔當和作為?

        黃小鋒:一直以來,三和始終堅守開發區初心使命,貫徹落實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堅持聚焦‘3+7’產業園區不動搖”重要部署,一手抓新園區開發建設,一手抓建成區產業升級,實現產業發展在時間、空間上優勢互補。接下來,我們將錨定“千億級產業園區”目標,加快推進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建設,不斷推動深惠產業合作共建、協同發展,在深度融深融灣行動中充當主力、搶占先機、主動對接、靠前服務,不斷做強主導產業、做優營商環境、做大經濟總量,全面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為惠陽打造融深融灣“橋頭堡”貢獻三和力量。

        惠州日報:三和是惠陽各鎮(街)里面積最小的一個,最珍貴的就是土地。三和如何通過“存量提質”,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

        黃小鋒: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一園四區”中的象嶺智慧產業區、智能制造產業區、創新科技產業區3個片區由新供應土地承載項目,產業升級集聚區(建成區)通過開展“打鐵行動”,讓鐵皮廠房成為工業大廈,實現存量提質。

        對供而未動、低效廠房、村民留用地等三類用地項目實行“一地(企)一策”,突出抓好“建起來”和“用起來”兩個關鍵環節,實現低端廠房“早升級”、可用(空置)土地“早動工”、優質項目“早落戶”,為千億級園區發展賦能。

        2018年至今,通過產業升級釋放的產業空間,已推動27宗產業升級項目動工建設,引進優質租賃企業12家,預計滿產后年產值達110.5億元,涵蓋高端電子元器件、智能裝備制造、新能源等領域,有力推動實現主導產業補鏈、延鏈、強鏈目標。

        惠州日報:建設千億級產業園區是一個宏大系統工程,除大力發展產業外,需要基礎設施、生活配套、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全方位保障,對此,三和有何具體舉措?

        黃小鋒:我們將主要從三方面努力,強化市政基礎,優化公共服務,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提升城市生活品質,促進產城村融合發展。

        一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實行常態化企業對接機制,落實解決企業困難“直通車”要求,探索完善適應現代園區發展管理的科技創新、高企育成和投融資體系,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增強企業發展信心。

        二是系統提升城市品質。堅持建管并舉,城市更新和市容環境整治雙管齊下,同步推進,每年投入不少于8000萬元,完善轄區內市政配套設施,全面提升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和保障水平,打造宜居宜業惠陽新城市副中心。

        三是精細推進城市管理。立足三和實際,堅持問題導向,大力推進居住片區、道路安全、工廠企業等領域的系統治理,全面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在“中心+網絡化+信息化”智能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升級完善“智慧化”平臺,提高城市管理、應急指揮數字化水平。

        三十而立,三和奮進正當時

        記者手記

        今年,惠陽區三和街道將迎來經濟開發區成立30周年。而立之年,三和奏響了發展新樂章。

        走進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我們看見一個個產業項目正拔地而起,一座座高標準廠房鱗次櫛比,項目工地上塔吊林立,工程車穿梭不停……這些都見證著三和在深度融深融灣、推進惠深產業協同發展中,堅持產業優先、奮勇爭先的能力、底氣和責任擔當。

        走進園區,企業高管們毫不吝嗇地豎指稱贊“三和的營商環境更好了”,由衷地表達將企業落戶三和的不悔初心;走進村莊社區,沿街商販和小區居民滿懷激動地細數這些年來三和城市品質的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的不斷完善,暢想更美好的未來。

        與三和街道的黨政領導和工作人員交談,他們踏實低調、謙遜務實的態度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十年磨一劍,一批批三和人經過不懈努力,打下堅實的產業基礎。如今,三和街道干群一心,在深度融深融灣行動中充當主力、搶占先機,為惠陽打造融深融灣“橋頭堡”貢獻三和力量,增強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踔厲奮發開新局,篤行不怠建新功!而立之年,三和街道以夢想為帆,以創新為槳,向著更美好的未來起航!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曾興華 黃尉宏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匡湘鄂 香金群 黃尉宏

        攝影 惠州日報記者張藝明

      編輯: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