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上海,溫度已直逼30多攝氏度,位于上海國際醫學園區半夏路的浦東“火眼”實驗室里,盡管開著空調,身穿防護服的“大白”們依然感覺有些熱。
與之相應的是實驗室里“熱火朝天”的忙碌氛圍:4月10日23時至24時,“火眼”實驗室實現了每小時檢測5500管的速度,檢測能力提升了30%。
這個數字背后,是廣東省援滬醫療隊與華大的工作人員一起,針對實驗室的流程、崗位配備人員數量,進行調整優化的成果。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的主任技師陳江濤與技師楊嘉慧,正是這個“幕后”團隊的一員。
援滬隊員們在開展支援工作。
從4月3日凌晨抵達,陳江濤、楊嘉慧與其他的廣東“大白”們已經連續工作了一個多星期。12日晚上,他們倆都通宵達旦地在實驗室里忙碌。
陳江濤是廣東省支援上海核酸檢測隊臨時黨委委員、第四黨支部書記。身為檢驗“老將”,除了本土抗疫,他還曾參與支援香港抗疫工作。
此次抵達上海后,他的任務不只是助力核酸檢測,還負責協調小組工作與物資、督查團隊院感防控、參與“火眼”實驗室流程優化改造等,每天晚上,他都會召集小組成員碰頭,了解大家的工作情況和生活需求,給大家鼓勁打氣。
自4月5日“火眼”實驗室開始接收核酸檢測樣本以來,陳江濤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樣,但他對戰勝疫情信心滿滿:“我將和隊員們一起,不負重托,共同抗擊疫情,出色完成工作任務。”
“火眼”實驗室分為試劑準備、拆包取樣、樣本提取等幾個倉。楊嘉慧暫時所在的是拆包取樣手動倉,即對不同類型的采集管進行分類,使樣本順利上機提取。
你為我守“滬”,我為你守護。楊嘉慧說,這是自己第一次到上海,和想象中繁華的大都市不同的是,如今的上海靜悄悄的。“但是上海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溫暖,及時給予我們防護物資和生活保障;接我們下班的大巴司機每天盡量走不一樣的路線,只為帶我們看看上海夜景;駐點酒店特意給廣東隊友準備了生日蛋糕……”她說,自己現在的愿望就是“助力守‘滬’,早日戰勝疫情,以后再來看看車水馬龍、欣欣向榮的大上海”。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周智聰 通訊員周婷婷